免责声明:今日财经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。
    加密监管新秩序:谁在掌控未来,谁被排除在外?
    2025-07-13 19:01:44 pv / 分享快讯

    撰文:Vahan P. Roth

    编译及整理:BitpushNews

    摘要:

    • 各国政府正从打压加密,转向接受监管

    • 新规提升了控制力,但威胁到隐私与去中心化

    • 合规资产与「黑名单」代币或将分道扬镳

    在过去十年里,加密行业经历了剧烈变迁。从一群程序员的爱好和对政府及法币持怀疑态度者的小众项目,成长为几乎迈入主流的资产类别。曾经隐匿于金融体系边缘的比特币,如今正一步步走向中心舞台。

    比特币 ETF 已在全球交易,养老金管理者开始考虑配置数字资产,主权财富基金也在试水。今年,美国联邦政府甚至在特朗普总统领导下建立了战略比特币储备。

    这一从边缘到主流的飞跃,离不开各国政府监管思路的转变。

    加密监管的兴起

    不久前,政府对加密货币的态度还主要是敌意与轻视。和往常一样,官员与监管者因无法理解而本能地选择「封杀」。但当他们意识到,除非关闭整个互联网,否则无法真正关停比特币这类去中心化网络后,监管思路开始转向征税和规范。

    虽然这些举措在精神上背离了加密所倡导的「去中心化与自由」,但在现实中却反而促进行业发展。对许多企业与投资者而言,监管带来了法律上的确定性和可预测性。在那之前,几乎每一个商业决策都伴随法律风险,让项目步履维艰。

    瑞士是最早明确监管的国家之一,也因此吸引大批加密创业者,并在楚格州建立起「加密谷」。在这里,创业者无需再担心公司是否合法,也不必再提心吊胆地担忧办公室被查封、账户被冻结。随着更多国家效仿,加密公司也能更自信地在全球运营。

    监管的限度

    当然,这波几乎席卷全球的监管潮并不统一。一些国家采取较温和态度,另一些则极为严厉。2021 年,中国全面禁止加密交易及相关业务(但个人持有仍属合法);而美国则反其道而行之,建立国家级战略比特币储备与数字资产库。

    尽管做法不一,但趋势清晰:监管总体趋严,正直击加密的核心优势——隐私性、抗审查性、货币稳定性和去中心化。

    比如,欧盟推出的《加密资产市场法规》(MiCA),在规范市场和保护消费者的同时,也对代币发行方提出了不小的合规压力,尤其是那些小型、创新的初创企业。MiCA 要求任意超出 1000 欧元的交易都必须报告,相比之下,美国银行对资金报告的门槛是 1 万美元。稳定币发行方还需将至少 30% 的客户资金存放在银行,这不仅提高了成本,也引入银行作为中间环节,反而增加风险。

    如今的反洗钱(AML)规则,在实施过程中也显得愈发僵化。例如,一笔资产若在多笔交易前曾与黑客行为相关,即便当前持有者合法购买,也可能被标记、冻结甚至没收。

    本文地址: - 今日财经

    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与今日财经立场无关。本站所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,币市有风险、投资请慎重。